本文目录一览

1,让书法成为时尚

理论上说,书法是在宣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性与水墨的丰富性而留下斑斑墨迹,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境和味道的黑白构成。所以说,书法是构成艺术。 再换一种说法,书法家的笔是其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其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说,书法也是表现艺术。 书法家往往是通过自己的书法作品把个人的习练感悟、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特点和独特视角等折射出来。所以,在书画界一般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 书法家在临习碑帖和作品创作时,必须排除杂念,凝神静气,物我两忘,通过传统的指法、臂法、腕法、身法有机地将点画输送到字的结构中。同时,书家的书写状态也会激活大脑的神经细胞,使全身血气通畅,手臂和腰部的肌肉得到扭转和锻炼。这样,既能达到强身健体之功效,又能创作出优秀经典的书法作品。 通过传统规范、适当有效的方法,很多人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培养创作、书写作品的能力。临习书法是一种“闲人的忙事,忙人的闲事”。工作的人,在忙余提笔挥毫,,自能悠游其间,获得心灵的调剂,而较有闲暇的人,若能提笔练字,必能以临习书法而充实生活。临写书法必须学习许多古典文籍和诗词,增加文学知识和个人艺术等方面的修养,并因选用有益自身及社会教化的文字内容,而能促成良性的社会教育。挥毫是抒发个人情绪的良方,心情好时乐在其中,心情低潮时大笔一挥,自能去忧解闷。 临习书法最起码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每天独自练习的时间不宜过长,最好每天一次,每次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为宜。身体不舒服或过度疲劳就应及时休息,不要勉强书写。 二是多写大字,少写小字。写大字人的手腕活动幅度要比小字大得多,更能起到锻炼的作用,而且写小字对书法技能的要求比较高,不容易写好,大一点的字则相对好写一些。 三是临习书法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听课、示范、与有共同兴趣的朋友互相讨论、共同切磋,在集体中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并可使人开朗合群。一个人闷头写,时间长了容易失去兴趣。 四是要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临习书法应以养身为主,学艺为辅,不要操之过急,不应短期内设立一定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要从实际出发,善于从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精神的满足。

让书法成为时尚

2,晋唐宋里的书法时尚你Get到了吗

清代书法家梁巘在《评书贴》书中说:“晋人尚韵,唐代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尚”即是推崇,就跟如今的时尚、潮流是一样的道理,当时你如果这么写书法那便就是流行,这种说法呢也可以大概的说出了当时的书法艺术风格。而从不同时代可以看出大致的时代书风走向,反之,透过书家来反映各朝代的书法艺术也别有一番风趣。“晋人尚韵”即是说晋朝时期讲究风度韵致,飘逸脱俗,其代表为二王的书风,最显其风韵,王羲之的《兰亭序》更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名。王羲之作《兰亭序》是在众人流觞曲水饮酒赋诗时所记录的诗文并作序一篇。其行文就如流水般畅快自然,他的笔下所体现的从容娴和,潇洒韵味达到极致,让人望尘莫“唐人尚法”是指在唐代都倾向于重示法度,很好理解,尤其是唐楷,它的规范性很容易让初学者有定法可依,很好入门。“唐人尚法”这也是跟唐朝的法度森严是有所关联的,尤其是在盛唐时的书坛气象最为盛大,还推出了向书圣王羲之发起挑战的颜真卿。颜真卿为人正直,一身浩然之气。“书为心画”,其字如人,端严宏伟,气势挺拔。他的楷行皆为大成,其行书《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但它是颜真卿悼念侄子时,面对着他的头颅,怀着巨大悲愤的心情写下的这篇祭文。书写时,颜真卿注意都被悲痛的心情所感染,全篇圈点涂抹,并不在意如何,达到了“情”的最高境界。但他的“无心”之中将他几十年的书法功夫与书写心态所体现出来其气节高洁、品行超世,书法俊秀奇伟,笔法精妙,可遇而不可求,是王羲之行书的另外一个境界。“宋人尚意”是说宋代书法追求意趣。如北宋四大家苏轼、蔡襄、米芾、黄庭坚便是崇尚意的主力军。苏轼有云“我书意造本无法”,便是其意思,不拘成法,自出心意。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有天下第三行书之称。他作《寒食帖》时是在被贬黄州的时候,面对生活上的拮据,环境的艰苦寒冷,让他心中悲凉凄苦,故此有了这番佳句名篇。《寒食帖》虽然字字凄凉,但东坡并不是一个脆弱的人,他的一生虽然屡遭迫害,颠沛流离,但他以淡然而处之,失意而处变不惊。他的字也和他的性格一样,率性而不失真意,这便是“达”的意境。透过书家来分析他们的笔法与心境,需要更高的眼光看到三个时代不同书风,各书家又是如何从其中跳出来,取其所长,自成其法。再观之宋人“尚意”针对的就是“唐人尚法,崇尚“晋人尚韵”。在宋人看来,王羲之书法因势生变,这也是宋人以尚意来对抗唐人的“尚法”。尽管各个时代的书风各有千秋,但我们依然能从不同中取舍,明确学什么,不学什么,要拎得清。再往回看,王羲之《兰亭序》是即兴书写的佳作,颜真卿《祭侄稿》是真情流露的极端之作,苏轼《寒食帖》心境与书境合一之作。这三种作书,我们至少得要知道,都是书法家心怡的书写境界,等到以后要创作时,取其历代书家之得法,赋予自己真实感情,方能书得上乘之作。

晋唐宋里的书法时尚你Get到了吗

3,朝代的书法都有不同的审美追求晋代唐代宋代追求的各是什么

清代书法家梁巘在《评书帖》中所说的一段著名书论。由于对这几个朝代的书法艺术特征进行了高度准确的概括:“晋人尚韵”,即是说在魏、晋、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讲究风度韵致。那时的书法尊崇“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大都表现出一种飘逸脱俗、姿致萧朗的风貌。其代表是二王的书法,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评王羲之书为:“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肖衍在《古今书人优劣评》中评王献之书为:“绝众超群,无人可拟,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悦,举体沓拖而不可耐。”(注:耐,能字之意。)二王书法艺术流露出的这种韵味风神,是以独具的艺术魅力,反映出晋代书艺的时代特征。“唐代尚法”,即是说唐代书法总体倾向都是重视法度,唐代书家对前人的书法进行了总结,在书法结体和用笔方面实行了规范化和精微化。如有欧阳询《三十六法》和《八诀》,唐太宗《笔法诀》,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张怀灌《用笔十法》和《玉堂禁经》,林韫《拨镫四字法》,以及最受后人推崇的《永字八法》和《五字执笔法》等。因此,唐人的楷书表现出大小相等,上下齐平,用笔应规入矩的趋势,即使是比较自由浪漫的行草书,也逐渐抛弃了晋人兼用侧锋的笔法,而追求纯中锋的用笔。在崇尚法度的风气之中,出现了森严雄厚的“唐楷”和豪放的“狂草”,体现了唐帝国开拓向上的精神。“宋人尚意”,即是说宋代书法追求意趣而不拘法度。苏轼说:“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黄庭坚亦说:“老夫之书,本无法也,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米芾说:“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别为一好萦之,便不工也。”董逌亦说:“书法贵在得笔意,若拘于法者,正以唐经所传者尔,其于古人极地不复到也。”这些就充分表明了宋代书家们不泥古法,提倡适意的艺术主张,这种主张在他们的代表作品中,如苏轼的《黄州寒食诗》、黄庭坚的《诸上座帖》、米芾的《虹县诗帖》里得到充分的体现。“元、明尚态”,即是说元、明时期的书法时尚,偏重于摹仿,注意在字的形态上下工夫。书法潮流在元、明时代进入了一个复古时期,大凡学书者纷纷效仿晋人,而求之于刻帖。赵孟頫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即是认为字的结体形态可以随时代而变化,而古人笔法应恪守不变。赵孟頫的这个主张被奉为金科玉律,所以元、明两代的书人大都是以唐人的笔法,写魏晋人书貌,形成了书法仅注重在字形上刻意求好的总趋势。当然,梁巘这里提出的尚韵、尚法、尚意、尚态,主要是对这几个时期书法特征的概括,并不是说韵、法、意、态在这几个时期里是隔绝而不相通的,如在“尚法”的唐代,也有颜真卿《祭侄文稿》那样尚意的作品。晚明时,傅山、王铎、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图的书法,是不能用“尚态”来评价的。宋代黄庭坚的书法不仅有“意”,而且也重“韵”。只是它们没有代表时代的主流罢了。

朝代的书法都有不同的审美追求晋代唐代宋代追求的各是什么


文章TAG:什么是时尚书法什么  时尚  书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