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月松间照什么时尚什么

秋天。
山居秋暝作者:王维 (唐代)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什么时尚什么

2,唐代十八位著名作家有那些

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唐代文学家,有抒情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滕王阁序》。著有《王子安集》。 杨炯,初唐四杰之首,名作有《从军行》。 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为《长安古意》。 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为《在狱咏蝉》,另有著名的《讨武檄》,作品集为《临海集》。 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唐代诗人。所作《回乡偶书》(七绝),为传诵名篇。 王之焕,字季陵,唐代诗人。他的

唐代十八位著名作家有那些

3,求唐代女子服饰的书包括作者 越具体越好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唐代服饰时尚》 [平装] (纳春英) 《唐代衣食住行研究》(黄正建)《唐代服饰资料选》(杨志谦)《服饰演变史》(王宇)这是百度百科里的,虽然不是书,但也很具体http://baike.baidu.com/view/417407.htm

求唐代女子服饰的书包括作者 越具体越好

4,唐代八大作家是哪几位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起源 据查,明初朱右将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它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这为唐宋八大家名称的定型和流传起了一定的作用。以后不久,推崇唐顺之的茅坤根据朱、唐的编法选了八家的文章,辑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之称遂固定下来。 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家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人物 韩愈(768-824) 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整、融会古今,无论是议论、叙事或抒情,都形成独特的风格,达到前人不曾达到的高度。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祖籍河东,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祖籍江南西路吉州永丰县(今属江西)号”醉翁”、”六一居士”,杰出博学的散文家,宋代散文革新运动的卓越领导?,唐宋八大家之一。由於忧国忧民,刚正直言,欧阳修宦海升沉,历尽艰辛,但是创作却”愈穷则愈工”。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极力反对浮靡雕琢、怪僻晦涩的”时文”,提倡简而有法、流畅自然的风格,作品内涵深广,形式多样,语言精致,富情韵美和音乐性。许多名篇,如《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已千古传扬。 三苏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人。苏洵和他儿子苏轼、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的散文主要是史论和政,他继承了《孟子》和韩愈的议论文传统,形成自己的雄健风格,语言明畅,理反复辨析,很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有时不免带有诡辨气息,是其短处。著有《嘉佑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生於四川眉山。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世称苏东坡。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号栾城,晚号颖滨遗老,四川眉山人。他在父兄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博览群书,抱负宏伟。宋徽宗继位,他遇赦北归,寓居颖昌,闭门谢客,潜心著述,过了十二年闲适而孤独的生活。政和二年病逝,终年七十四岁。著有《栾城集》、《栾城后集》。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曾封荆国公,后人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散文史上著名的“唐代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峭直简洁、富於哲理、笔力豪悍、气势逼人、词锋犀利、议论风生,开创并发展了说理透辟、论证严谨、逻辑周密、表达清晰、熔?事和议论於一炉的独特散文文体。 曾巩(1019-1083) 字子固,建昌军南丰县人(属今江西),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唐宋八大家之一。“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的曾巩,资质警敏聪慧;成年后,因文才出众,备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曾巩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极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他的学术和文章,生前已传誉遐迩,身后更盛名不衰。曾巩散文作品甚丰,尤长於议论和记叙。他的议论文立论精策,不枝不蔓,纡徐曲折,从容敦厚;记叙文则思玫明晰,俯仰尽意,精练生动,耐人寻味。

5,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谁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及其作者 张若虚,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 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作者:张若虚

6,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

答,唐代著名诗人如下:李白-诗仙,杜甫-诗圣,李商隐,李贺,白居易,王昌龄,王维,陈子昂,贺知章,孟浩然,杜牧,王之涣,温庭筠,刘禹锡,孟郊,贾岛,韩愈,柳宗元,戴叔伦,高适,骆宾王,王勃,岑参李白: 长安元年(701年,武则天年号),李白,字太白。出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约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之青莲乡。 祖籍为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 。其家世、家族皆不详。本 名 李白别 名 李十二、李翰林、李供奉、李拾遗、诗仙字 太白号 青莲居士所处时代 唐朝出生日期 701年(长安元年)逝世日期 762年12月(宝应元年,唐代宗李豫年号)主要作品 静夜思、蜀道难、明堂赋、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主要成就 创造了古代浪漫主义文学高峰、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 去世地 江南西道宣州(今安徽宣州)墓葬地 当涂青山西麓杜甫:杜甫远祖为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祖籍襄阳(今属湖北),曾祖父杜依艺为巩县令,遂居巩县(今属河南)。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于唐睿宗太极元年正月初一(712年2月12日)生于巩县。 母亲崔氏,在杜甫年幼时就故去。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他一生中曾多次和亲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本 名 杜甫别 名 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杜草堂、老杜、诗圣字 子美号 少陵野老所处时代 唐朝民族族群 汉族出生地 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出生日期 712年2月12日逝世日期 770年主要作品 望岳、登高、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主要成就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官 职 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性 别 男李商隐:唐元和十一年(816年),李商隐三岁左右,随父 [43] 李嗣赴浙。不到十岁,李嗣去世。李商隐只得随母还乡,过着艰苦清贫的生活。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李商隐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李商隐“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回乡后曾从一位精通五经和小学的堂叔受经习文,至十六岁,便因擅长古文而得名。此外,写得一手秀丽的工楷与一手好文章。本 名 李商隐别 名 李义山字 义山号 玉溪生所处时代 唐朝民族族群 汉族出生地 河南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出生日期 约813年逝世日期约858年主要作品 《李义山诗集》主要成就 诗歌成就官 职 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祖 籍 怀州河内配 偶 王晏媄李贺:李贺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他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相传贞元十二年(796年),李贺正值七岁,韩愈、皇甫湜造访,李贺援笔写就《高轩过》一诗,韩愈与皇甫湜大吃一惊,李贺从此名扬京洛 [3-4] [16] 。年纪稍长,李贺白日骑驴觅句,暮则探囊整理,焚膏继晷,十分刻苦。李商隐作《小传》云:“恒从小奚奴,骑巨驴,背一古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见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本 名 李贺别 名 李昌谷、诗鬼字 长吉所处时代 中唐民族族群 汉族出生地 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主要作品 《神弦曲》、《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昌谷集》等主要成就 开创“长吉体”诗歌白居易: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得以在宿州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 [7] 而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本 名 白居易别 名 诗王、诗魔、白二十二 字 乐天号 香山居士所处时代 唐朝出生地 河南新郑出生日期 772年2月28日逝世日期 846年9月8日主要作品 《白氏长庆集》《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主要成就 新乐府运动主要倡导者、写下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墓 地 洛阳香山白园王昌龄:唐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王昌龄出生在山西太原。中文名 王昌龄别 名 王少伯、王龙标、王江宁民 族 汉族出生日期 约武周圣历元年(698年)逝世日期 约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主要成就 诗歌创作代表作品 《出塞》《从军行七首》《芙蓉楼送辛渐》《长信宫词》《闺怨》作品风格 语言精炼、意味浑厚字 少伯王维:王维于武则天时期出生在蒲州(今山西永济)。才华早显,幼年聪明过人。本 名 王维别 名 王右丞、诗佛字 摩诘号 摩诘居士所处时代 唐朝民族族群 汉族出生地 蒲州(今山西永济)出生日期 约 693年 逝世日期 761年 主要作品 《王右丞集》《画学秘诀》等主要成就 盛唐山水诗派代表,开创水墨山水画派祖 籍 山西祁县陈子昂: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陈子昂出生于梓州射洪一个富有的庶族地主家庭,从小养成了豪家子弟任侠使气的性格。十七八岁时尚不知书。后因击剑伤人,才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本 名 陈子昂别 名 陈拾遗字 伯玉所处时代 唐朝(武周)民族族群 汉族出生地 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出生日期 659年逝世日期 700年主要作品 《感遇诗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主要成就 声讨齐梁文学绮靡文风,召唤新时代刚健文风的重要代表贺知章:贺知章早年迁居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年)中进士、状元,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本 名 贺知章别 名 贺秘监字 季真所处时代 唐代民族族群 汉人出生地 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出生日期 约公元659年逝世日期 约公元744年主要作品 《咏柳》《回乡偶书二首》主要成就 诗歌、草书官 职 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秘书监追 赠 礼部尚书孟浩然:永昌元年(689年),孟浩然出生于襄阳城中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本 名 孟浩然别 名 诗星、孟襄阳字 浩然号 孟山人所处时代 唐代(盛唐)民族族群 汉族出生地 湖北襄阳出生日期 689年逝世日期 740年主要作品 《孟浩然集》《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等主要成就 山水田园诗创作派 别 田园隐逸派和山水行旅派诗 风 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诗见长籍 贯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杜牧: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杜牧政治才华出众,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本 名 杜牧别 名 杜樊川、小杜、杜十三字 牧之号 樊川居士所处时代 唐朝民族族群 汉族出生地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出生日期 803年逝世日期 约公元852年主要作品 《阿房宫赋》《遣怀》《樊川文集》等主要成就 创造晚唐诗歌高峰王之涣:王之涣在《旧唐书》《新唐书》均无传,《唐才子传》所记也甚简,说王之涣为蓟门人。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记载,王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山西太原)为其原籍,祖上做官时移居绛州(今山西新绛)。本 名 王之涣字 季淩(一作季凌,一作季陵)民族族群 汉族出生日期 688年逝世日期 742年主要作品 《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主要成就 诗歌创作祖 籍 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温庭筠:温庭筠,为唐太宗时宰相温彦博之裔孙。根据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温飞卿系年》,唐宪宗元和七年(812),温庭筠生于太原。本 名 温庭筠别 名 温岐、温庭云、温廷筠、温八叉、温八吟字 飞卿所处时代 唐代民族族群 汉族出生地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出生日期 约812(或说801、824)年逝世日期 约866(或说870、882)年主要作品 《商山早行》《过陈琳墓》《苏武庙》《菩萨蛮》等主要成就 诗词创作刘禹锡:刘禹锡,自称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七代祖刘亮,北魏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6] 。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刘禹锡生于大历七年(772年),其父、祖均为小官僚,父刘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在做诗方面,曾得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熏陶指点。 [3] 本 名 刘禹锡别 名 刘宾客、刘中山、诗豪字 梦得所处时代 唐朝出生地 河南郑州荥阳出生日期 772年逝世日期 842年主要作品 《刘梦得文集》《刘宾客文集》主要成就 永贞革新、诗歌创作、治理州郡官 职 同州刺史 太子宾客 秘书监封 赠 户部尚书孟郊:唐天宝十年(751年),孟郊生于湖州武康。 [1] 父亲孟庭玢是一名小吏,任昆山县尉,家中清贫,孟郊从小生性孤僻,很少与人往来。青年时代隐居于河南嵩山,但关于这段经历的起讫时间与具体情况,已不可考。 [6] [7] 本 名 孟郊别 名 贞曜先生、诗囚字 东野所处时代 唐代民族族群 汉族出生地 湖州武康出生日期 751年逝世日期 814年主要作品 《游子吟》《登科后》主要成就 苦吟诗人代表,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贾岛:贾岛早年家境贫寒,曾居房山石峪口石村。生计无落,出家为僧,法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 [13] 本 名 贾岛别 名 贾瘦岛、贾神仙、诗奴字 阆仙、浪仙号 碣石山人所处时代 唐朝民族族群 汉人贾岛出生地 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出生日期 779年逝世日期 843年8月27日主要作品 《长江集》《诗格》《病蝉》《唐诗纪事》《题李凝幽居》《寻隐者不遇》韩愈:大历三年(768年),韩愈出生。他的祖辈都曾在朝或在地方为官,其父韩仲卿时任秘书郎。韩愈三岁时,韩仲卿便逝世。他由兄长韩会抚养成人。本 名 韩愈别 名 昌黎先生、韩吏部、韩昌黎、韩文公字 退之所处时代 唐朝民族族群 汉族出生日期 768年逝世日期824年12月25日韩愈主要作品 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主要成就 倡导古文运动官 职 吏部侍郎追 赠 礼部尚书谥 号 文追 封 昌黎伯地 位 “唐宋八大家”之首籍 贯 河南河阳柳宗元:柳宗元的祖籍是河东郡(河东柳氏与河东薛氏、河东裴氏并称“河东三著姓”),祖上世代为官(七世祖柳庆为北魏侍中,封济阴公。柳宗元的堂高伯祖柳奭曾为宰相,曾祖父柳从裕、祖父柳察躬都做过县令)。其父柳镇曾任侍御史等职。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属范阳卢氏,祖上世代为官。柳宗元只有两个妹妹。 [7] [8] 本 名 柳宗元别 名 柳河东、河东先生、柳柳州字 子厚所处时代 唐朝民族族群 汉族出生地 长安出生日期 773年逝世日期819年11月28日主要作品 《永州八记》《柳河东集》《柳宗元集》主要成就 倡导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之一籍 贯 河东信 仰 儒学官 职 柳州刺史家世信息 河东柳氏戴叔伦:戴叔伦(约732—约789)字幼公,一说字次公,金坛城西南窑村人,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出生于一个隐士家庭。祖父戴修誉,父亲戴昚用,都是终生隐居不仕的士人。戴叔伦年少时拜著名的学者萧颖士为师,他博闻强记,聪慧过人,“诸子百家过目不忘”,是萧门弟子中出类拔萃的学生。至德元载(756年)岁暮,为避永王兵乱,年约25岁的戴叔伦随亲族搭商船逃难到江西鄱阳。在人生地疏的异乡,家计窘迫,于是他开始探寻仕途。 大历元年(766年),戴叔伦得到户部尚书充诸道盐铁使刘晏赏识,在其幕下任职。大历三年(769年),由刘晏推荐,任湖南转运留后。此后,曾任涪州督赋、抚州刺史,以及广西容州刺史,加御史中丞,官至容管经略使。他在任期内,政绩卓著,是个出色的地方官吏。约贞元五年(约789年前后),他上表辞官归隐,在返乡途中客死清远峡(今四川成都北)。之后返葬于金坛小南门外县城南郊。明万历46年(1618年),金坛知县张翰中为疏通城内漕河,将其墓地移至南郊高坡(今南门面粉厂南围墙前),并亲自题立“诗伯夜台”墓碑,即“大诗人之墓”的意思。本 名 戴叔伦字 幼公所处时代 中唐民族族群 汉族出生地 润州金坛(今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出生日期 约开元二十年(732年) 逝世日期约贞元五年(约789年)主要作品 《兰溪棹歌》主要成就 地方官诗人代表高适:唐朝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高适出生。本 名 高适别 名 高常侍字 达夫所处时代 唐朝民族族群 汉族出生地 渤海蓨出生日期 704年逝世日期765年主要作品 《高常侍集》主要成就 边塞诗创作官 职 刑部侍郎、散骑常侍爵 位 渤海县侯谥 号 忠追 赠 礼部尚书骆宾王:骆宾王出身寒门,其名(宾王)和字(观光)来源于《易经》中的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七岁能诗,号称“神童”。相传《咏鹅》就是他七岁时所作。 [1] 本 名 骆宾王别 名 骆临海、骆四 字 观光所处时代 初唐民族族群 汉族出生地 婺州义乌出生日期 约 626年 逝世日期约 687年主要作品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帝京篇》、《畴昔篇》主要成就 文学创作,为“初唐四杰”之一随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王勃:王勃幼年时就非常聪慧,六岁时便能作诗,且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被父亲王福畤的好友杜易简称赞为“王氏三株树”之一,表明了王勃早年就显示出杰出的文学才能。本 名 王勃字 子安所处时代 唐代民族族群 汉族出生地 绛州龙门出生日期 约650年逝世日期约676年主要作品 《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乾元殿颂》《王子安集》等主要成就 初唐四杰之一岑参:约开元十年(722年),五岁的岑参开始读书。本 名 岑参别 名 岑嘉州所处时代 唐朝民族族群 汉族出生地 不详出生日期 约开元六年(718年,有争议)逝世日期 约大历四年(769年,有争议)主要作品 《岑嘉州诗集》等籍 贯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

7,采莲曲白居易 采莲词

——白居易《采莲曲》赏析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白居易 《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子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描写采莲生活的诗歌很早就出现了,汉乐府中就有《采莲曲》《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南北朝出现了不少写采莲生活的名作,如《西洲曲》“采莲南唐秋,莲花过人。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头。”到了唐代,写采莲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很多名家如李白、白居易、王昌龄、戎昱、崔国辅、皇甫松等都写过这类诗歌。白居易的《采莲曲》写得尤为细腻动人。
[编辑本段]采莲曲 作者: 白居易 唐  菱叶萦波荷飐风,   荷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   碧玉搔头落水中。  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 写了采莲姑娘们团结互助,勇敢,面对危险坚韧不拔的精神采莲词 张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张潮是一位唐代诗人,这首诗匠心独运,从另外一个角度写采莲,突出了采莲姑娘们团结互助的精神。第一句写早晨,太阳冉冉升起,晴空万里,又是一个采莲的好日子。第二句写傍晚,乌云突然涌来,遮住了大半个江面,一场大雨即将来临。第三、四句转而写人,狂风袭来,小船摇摆不定,大有颠覆之势,危急时刻,幸遇相识的邻女,两舟并靠在一起,就不怕狂风恶浪了。这首诗歌虽然短小,但写得惊心动魄,起起伏伏,几经转折,终于化险为夷。

8,怎样鉴赏山水田园诗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到了盛唐时代,我国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成就有三: 一是将山水与田园二者结合得更紧密了。二是形神兼备,物我契合。三是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盛唐诗人继承了前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其笔下景物不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    山水田园诗派赢得了古代文人的普遍共鸣,虽然王维、孟浩然等代表人物没有李杜那样的盛誉,但在精神上可能更接近于传统的文人。从严羽《沧浪诗话》看,虽然他标举李、杜,但实际上倾向于王、孟。李白的豪放飘逸无人能及,因此虽然在诗坛地位颇高,但在后世却很寂寥,实在是座不可攀登不可模拟的高峰。相对于李白,杜甫可以说是另外一种情形,同为诗歌的巅峰,杜甫却成为后世师法的楷模,无数追随者争相模仿,成就了一批大诗人,也造就了一批只知道模拟甚至剽窃的庸人。无论怎么样,李杜在后人的眼里,地位都是那么高高在上的。而王孟不同,同作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诗歌以恬淡清幽的意境和平和近人的风格吸引着一代一代的文人。 开元年间,社会安定,经济富庶,以隐求仕的“终南捷径”成为时尚。而道教的归朴返真,佛教的净心明性的崇尚,为文人的漫游、隐居,及观照、把握大自然美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氛围、物质条件和思想基础。另一方面,一些诗人在政治上曾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但最终因仕途受挫或不满现实,而半官半隐,漫游山水,甚至辞官归里,躬耕田园。由于他们大都拥有田庄,具备漫游隐居的经济基础。所有这些都为进行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创造了条件。主要代表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储光曦、祖咏、裴迪等。 这一诗派并无明确的文学主张,但相互之间常以所作山水田园诗酬唱切磋,形成了远绍陶渊明、谢灵运,近学张九龄的清淡自然的流派特色。作品通过大量细致入微描绘自然山水,体现了情景交融、物我契合的意境,发掘和开拓绚丽多姿的自然美。

9,弹琴是谁写的

《听弹琴》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写诗人静听弹琴,表现弹琴人技艺高超,并借古调受冷遇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稀有知音的遗憾。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的慨叹,流露出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的情操。  作品原文  听弹琴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作品鉴赏  此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与《全唐诗》均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中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毕竟成了“古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汉·牟融《理惑论》[1]原文 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译文 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先前一样埋头吃草。不是牛不要听,是曲调不悦它的耳。 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虫和小牛犊的叫声。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音乐。寓意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对牛弹琴"这句成语,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是白费口舌;也常用来讥笑说话不看对象的人。 说话不看对象是不可取的,对蠢人讲道理也是不可取的。 另据一些养牛业人士的经验,牛在听了音乐后可获得一定的放松,对提高牛肉质量有利,看来对牛弹琴也是一种辅助饲养手段。
弹琴朝代:唐代作者:司马扎原文:凉室无外响,空桑七弦分。所弹非新声,俗耳安肯闻。月落未终曲,暗中泣湘君。如传我心苦,千里苍梧云。是这个吗

10,五位唐朝著名书法家

唐代书法 在书法发展史上,唐代是晋代以后的又一高峰,此时,在真、行、草、篆、隶各体书中都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书家,真书、草书的影响最甚。真书的书家大多脱胎于王羲之,但又兼魏晋以来的墨迹与碑帖的双重传统,渐王家书派中脱颖而出,风格转呈严谨雄健、法度森整。行草书家特别是草书家的风格走向飞动飘逸。隶篆虽无大发展,但能承秦汉之遗法,形成或严整紧劲或遒劲圆活的信风。唐代书法可分三个时期,初唐、盛唐、晚唐。这一时代新风格的形式,在初唐时尚处于渐变中,至盛、中唐之际,单是从草书领域中出现了新风,随后真诸体亦别开生面,取得的发展。晚唐书法较少发展。 唐朝初期,社会安定,经济日益繁荣,书法亦蓬勃发展。朝廷定书法为国子监六学之一,设书学博士 ,以书法取士。唐太宗李世民喜好书法,倡导书学,并竭力推崇王羲之的书法,这对唐代书法的发展和繁荣起了重要的作用。历代盛称的唐初四家——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与薛稷代表了初唐风格。这时,行草书尚守晋法,以右军为宗,没有什么新意。这一时期的书法家有钟绍京、陆柬之、王知敬与唐太宗。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阳(今山西汾阳)人,官至太子少保,世称“薛少保”。是魏征之甥。从魏处获观所藏虞、禇书法,临习精勤,遂以善书名世。其书得于禇者为多。唐人说:“买禇得薛,不失其节”,但“用笔纤瘦,结字疏通,又自别为一家”,其弟薛曜与之同一师承,但更纤细,是徽宗“瘦金体”的前源。其真书的代表作品为《信行禅师碑》,该碑刻于武后时(684-704)。石已久佚。唯清代何绍基藏有宋孤本,现已流入日本。 唐代书家林立,众派纷呈,固然与经济的繁荣和文化艺术的活跃有一定的联系。唐代君主大多数能书,特别是太宗李世民尤为突出。他对唐代书法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李世民(597-649),李渊之次子,对文化很重视,对书法大力提倡,如在“贞观元年,诏京官职事五品以上子弟嗜书者二十四人,隶馆(弘文馆)习书,出禁中书法以授之”,唐太宗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书学右军,而英俊雄迈之气超过右军。他首创以行书入碑,可以称上古今帝王书法之冠。《唐朝叙书录》说:“(贞观)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太宗自为真、草书屏风以示群臣,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十八年二月十七日,召三品以上赐宴于玄武门,太宗操笔作飞白书,众臣乘酒就太宗手中竟取。”其存世作品有《温泉铭》、《晋祠铭》、《屏风帖》等。 盛唐,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也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书法风格由初唐方整劲健趋向雄浑肥厚。真草更彻底的摆脱了王家的书派的束缚,形成自己的新风格。这时出现了张旭、怀素、颜真卿和柳公权等著名的书法家。他们分别在狂草和楷书方面开创了新的境界。篆隶二体又重新出现书坛,虽未见超出古人之上,但颇有一些名家。篆书以李阳冰声名最大,其成就则不如史惟则。隶书则有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史惟则四家。这时的名家还有徐浩、卢藏用、苏灵之、张从申等人。董其昌说:“右军如龙,北海如象。”指出了他们的各自的特点,宋米芾,元赵孟頫,明董其昌,清何绍基的行书,都学过李邕的书法。 韩择木(生卒年不详),昌黎(今辽宁义县)人。为韩愈同姓叔父,官至右散骑常侍、工部尚书。传世碑刻有《告华岳文》、《叶慧明碑》、《心经》等。 如果说李邕是唐代行书之冠的话,那么,李阳冰就是唐代篆书之冠,后人将李阳冰与李斯并称“二李”。 唐代帝王善书者除唐太宗外,还有唐玄宗李隆基(685-762)。他是睿宗第三子,英武善骑射,通音律,工书法。唐玄宗工隶书、行书,传世的碑刻有《纪泰山铭》、《庆唐观纪圣铭》、《石台孝经》,楷书有《赐虞正道勅》,行书有《盖州刺史张敬忠勅书》与墨迹《鹡鸰颂》等。 唐代的隶书成就远逊于汉隶,工于隶书的除唐太宗、徐浩外,还有韩择木、史惟则、蔡有邻、李潮等隶书四大家。 李潮,杜甫的外甥,在唐开元年间以隶书享名。 唐代的书法艺术不仅在楷书上众派纷呈,树立典范,在草书也形成了鼎盛的局面。书法家有初唐的孙过庭及盛唐的张旭、怀素、贺知章等著名的书家。晚唐时随着国势渐衰,书法也没有初唐、盛唐兴盛,但也出现了一些书法家杜牧、高闲、裴休等。 敬客为高宗时人,河东望族,史迹无考,以《王居士砖塔铭》而称于世。铭是高宗显庆元年,灵芝撰,敬客楷书,明万历年间出土,后石薄而裂为七,藏合阳县官库中。此铭王昶认为是石。当时翻刻很多。翁方纲说:“此刻书法全得禇意,唐揩之最精者。禇书之妙,乃在上通隶古,旁证欧、虞。后有作者,未免失冲和之度。此刻婉润秀整,虽已开后人法门,尚未失河南规矩。”
唐初四家——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与薛稷钟绍京、陆柬之、王知敬、唐太宗
唐代五大书法家:柳公权 、 颜真卿 、 欧阳洵、 褚遂良、 张旭。
一、出蜀以前(701-725年) 李白出身豪商,自幼生长在今四川江油县附近, 旧彰明县青莲乡。出峡前游过成都和峨眉。下面所选 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表明他思想上很早已有道家 的烙印。 二、循江东游到离开安陆(725-735年) 李白二十五岁出蜀,目的就是访道、求友和游览 山水。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以为士生则 桑弧蓬矢,射夫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方之志,乃仗 去国,辞亲远游」,是很有抱负的。他离开长江三峡 东下,经荆门、江夏、到浔阳登庐山;访金陵,游扬 州,浪迹吴、会之间;再回舟上,由江夏溯汉水,过 襄樊,走临汝,其间曾与孟浩然相遇;又从临汝到安 陆(公元727年),娶故相许圉师孙女,开始“酒隐安 陆,蹉跎十年”的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秋 ,曾应友人元之演之邀,同游太原祠。次年春天返安 陆不久,就移家东鲁。 下面所选《江夏行》,抒写他对平民如商人妇的 同情;而《淮南卧病书怀寄南中赵蕤》可以找出他的 纵横家思想根源。 三、移家东鲁到离南陵入长安(736-742年) 李白从安陆移居山东,在任城安家。又隐居徂徕 山,与孔巢父等五人时时酣饮,号称竹溪六逸。其间 曾回汉、襄一次,并且北游东都、南阳,返东鲁不久 ,又南下吴越,遇到道士吴筠。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在南陵奉召入长安。 下面所选《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可见他有信 心从正道入仕;《南陵别儿童入京》更活现了奉召入 京时的高与若狂,也反映了他对功名富贵的热衷 四、在长安(742-744年) 李白随同道士吴筠到长安,又因玉真公主、贺知 章等人的推荐,经唐玄宗亲自召见,任为翰林供奉, 以“布衣侍丹墀”,而没有正式的官职。他以经世王 佐之才自命,玄宗则以文学侍从看待,常常被召唤去 做一些所谓“应制”之作。对这样的遭遇,看来他并 不满意,再加纵酒狂放,目中无人,就难免开罪於一些小 人,如高力士等,终於蒙谗出京。春风得意,不啻昙花一 现。可惜长安是国家的政治中心,他在这里开了眼界,增 长了见闻,对当时日趋朽没落的朝政有了感性认识,他搜 罗了大量的诗歌素材,丰富和充实了作品的内容。下面所 选《古风第二十四首》—《大车扬飞尘》明目张胆地讥刺 时政;《天马歌》是以马自喻,悲叹未遇知人的明主。而 《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表明长安的十丈红尘,没能使他 放弃对神仙的向往 五、离开长安到长流夜郎(745-757年) 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漫游南北,他从梁宋、齐鲁而幽 燕,又多次来往会稽、金陵、宜城之间。值得大书特书的 是在此初期,他和杜甫结下了不朽的友谊,两人又一起和 高适,李邑等诗人和大书法家登山临水,诗酒往还。安禄 山乱起,他正在宣城,此后辗转溧阳、剡中,天宝十五载 (公元756年)避居庐山屏风,碰上永王璘过浔阳,相邀参加 幕府。次年,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永王违抗肃宗的诏命东 巡,兵败丹阳,他受到牵累,下浔阳狱,定罪长流夜郎 以五十七岁的垂暮之年,抛别妻子,独冒洞庭三峡的险恶 风涛,登上生死莫卜的漫长道路。这一阶段,李白的生活 经验最丰富,传世诗歌也最多。下面所选的《将进酒》及 《宣城见杜鹃花》反映了他对国事的关心,朝政的不满, 两次进取功名失败的懊恼,以及对家人、好友、山水、神 仙的瞥恋 六、巫山遇赦到病逝当涂(758-762年) 李白长流夜郎,行至巫山,遇赦东还,在江夏、巴陵、 衡阳、零陵一带稍事盘桓,就回到浔阳。以后又重游金陵 ,来往宣城,历阳等地。临卒前一年,李光弼东镇临准, 抗拒史朝义,他闻讯请缨,还想为国效力,不幸中途因病 折回,於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在当涂令李阳冰任所逝世, 享年六十二岁。这一阶段李白渐入凄凉老病的晚境,然而 他的诗情酒兴,还是不减当年。下面所选的《江夏别宋之悌》 反映了暮年李白对国家无奈之情。 (右图为李白手迹) 纵观李白一生和传世之作,可知他的思想主流是道家 兼纵横家,也掺杂了儒家的影响。他景慕傅说、吕尚、范蠡 、鲁连、张良、谢安等所谓“安邦定国”的大人物,也企羡 专诸、侯嬴、荆轲等刺客、游侠者流。他颇有一济苍生的宏 愿而未能牛刀小试,固然是客观的社会条件限制了他,也是 他自己主观的性格感情限制了他。他热爱袓国人民,痛恨 邪恶奸伪的性格是不用怀疑的。 有关详情请访问签名网址!
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怀素、张旭
欧阳询 褚遂良 柳公权 怀素 颜真卿

文章TAG:唐代时尚作家有哪些唐代  时尚  作家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