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文化有哪些表现

九品中正制
建安风骨 竹林七贤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文化有哪些表现

2,魏晋南北朝的艺术风格

魏晋风骨,其艺术风格就是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洒脱风格。追求自然,飘逸!
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艺术,开始有书法家主动地进行书法创作,所以书法艺术成为了一种自觉艺术。

魏晋南北朝的艺术风格

3,魏晋期服装特点

魏晋:魏晋和南北朝时期 ,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纶巾、白纶巾等。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绯绿三色为九品之别”。这一制度此后历代相沿杂而用之,直到元明。晋代的首服除幅巾为社会沿用之外,有官职的男子还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纱帽的称漆纱笼冠,本是两汉武士之制,传之又传,不仅用于男官员,并流传民间且男女通用。

魏晋期服装特点

4,魏晋服饰有那些风格好像记得有三种的但从很多资料上都没找到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由于战乱接连不断,王朝更替频繁,经济遭到破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受到严重影响,衣冠服饰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魏晋时期的服饰,基本上是承袭了秦汉旧制的。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则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一种各民族间相互吸收、逐渐融合的趋势。一方面,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执政者,受到汉族传统文化的熏染,热心提倡穿著汉族服装,以致形成「群臣皆服汉魏衣冠」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战祸连年,出现民族错居杂处的情况,形成一种民族间相互影响,生活习俗日渐融合的趋势。汉族男子开始穿起紧身窄袖短衣、蹀躞腰带和长裤皮靴的胡服;汉族妇女的服装样式也由褒衣博带、上长下短变成紧身适体、上俭下丰。从而出现了深衣形制在民间渐渐消失,胡服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的局面。

5,魏晋时期的服装是什么样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老庄、佛道思想成为时尚,“魏晋风度”也表现在当时的服饰文化中。宽衣博带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男子穿衣坦胸露臂,力求轻松、自然、随意的感觉,魏晋的名士们多光身着宽大外衣,或者外衣内着一件类似今天吊带衫的奇特内衣,并不穿中衣,此衣式仅见于这一时代。女子服饰承袭秦汉的遗俗,有衫、裤、褥、群等形制。后逐渐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紧身的衫褥或者袄,衣衫以对襟、交领为多,领、袖都有缘边;下着长裙,腰用帛带系扎。款式多位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群多位折戟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给人以俊俏潇洒之感;加上丰富的首饰,反映出奢华靡丽之风。南北朝时期的百姓妇女梳丫髻,穿宽袖短衣、长裙、侍女梳环髻、穿对襟衣。
在魏、晋朝时期,女装继承了汉代的风俗习惯,吸收了少数民族的风格。 魏晋女子服饰以广布为主。女装的特点是:裙子、腰部、袖子宽大,袖口、裙摆和下摆有不同的颜色,腰部系有条纹裙和丝带。那时,女裙里还有其他裙子。 在魏和晋朝时期,妇女通常穿衬衫和裙子,穿裙子。主要是节俭,身体紧身,袖子肥大。裙边有许多褶皱褶皱裙,裙长被拖到地上,裙边松动,从而达到美观、灵巧的美感效果。

6,佛教文化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有什么影响

随着佛教东传,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的发展也与佛教的盛行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国人将当时的服饰风尚加于佛像身上,这从敦煌壁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雕像中即可看出,魏晋以前,菩萨的帔帛保持着印度式的感觉,面料较厚重,悬垂飘逸感不强烈。随着佛教文化的中国化发展,魏晋时期也开始了菩萨帔帛的中原化进程。另一方面,随佛教而兴起的莲花、忍冬等纹饰大量出现在世人衣服面料或边缘装饰上,给服饰赋予了一定的时代气息。同时中原世俗人在面料、图案、装饰等细节上对帔帛进行了缬染、画、绣花、描金等装饰,帔帛逐渐发展成为中原特色的衣着形式。从魏晋南北朝到唐朝是两个大相径庭的时代的演变,仅从佛教艺术所表现出来的两个时期截然不同的风格,就可以看出两个时代形势与特色的不同。从帔帛的颜色上来看,魏晋南北朝艺术是无可奈何的黯淡,蓝绿色调给人一种悲惨与凄凉,但这也为佛教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而唐代则处处是亮丽的色彩,开明的风气一览无余,这也是帔帛在唐代盛行的环境因素。但是如果没有魏晋南北朝的混论,单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代承袭过来是很难有佛教的流行,帔帛的流行的,乃至于也难以出现大唐盛世的宽松与开放。唐代孟浩然曾有诗云:“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形象的描绘了随风飘摆的帔帛的视觉感观。帔帛这种附加的服饰,延伸了身体的视觉效果,它的出现不仅是为了实际的用途,而且也是为了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婀娜多姿的外形效果。然而这不是魏晋时候可望而不可即的虚幻美感,而是一种更加真 实的服饰发展。
期待看到有用的回答!

7,魏晋时期人们都穿什么款式的汉服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一般是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男子的服装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
一。女服:1.袿(衤属)杂裾。袿衣是魏晋女服中的礼服。魏晋时期衣冠承于东汉,一秉东汉追求繁华、奢丽的风格,兴起一种后世绝无的衣式——袿衣。袿衣是衣两侧有尖角的款式,来自两汉以来深衣“交输剪裁”的两角,所谓交输,是深衣左右两衽片裁成尖角,掩垂在人身体两侧的一种剪裁方法。魏晋时流行的袿衣在这种基础上继续延长两角,使之更长狭,更有飘垂动感,这些续在衣裾的长角称之为“袿角”或“刀袿”。不仅是衽角,蔽膝两侧也常有垂饰,一般是几条细软的缯纱飘带,称为“袿衤属”。从《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可见袿衣大袖的绮丽,这些女子身着右衽交领襦,垂胡大袖,下裙曳地,裙裾袿角飘飞,这便是彼时辞赋中的“华袿飞髾”。2. 大袖博带魏晋女服流行大袖,但收祛于口,俗称“灯笼袖”。自先秦两汉以来,腰带一般宽不过3寸,但魏晋女服的腰间多束一条宽宽的布帛,布帛上再系一道细窄的腰带,是身前打一花结。这种束腰方式是从东汉末年兴起的新款式,大约与彼时流行细腰有关。而且,这种束腰法显然影响了日本和服的腰封方式。3.轻纱禅衣东汉两晋不论男女都流行外服罩一件飘逸的纱榖禅衣,如《女史箴图》中那位对镜梳发的女子,上襦外罩一件可以透出襦衣的淡红纱榖,体现出“被文榖之华袿,振轻绮之飘飘”。4.喇叭袖、对襟、圆口中衣、裙裤有人总结魏晋衣饰的一个特点是“上俭下丰”,事实上,真正体现出这一特点的应在东晋南渡之后。为适应南方溽热的天气,中原服饰发生一系列变化,南朝墓葬出土的俑常着袖口喇叭状的上襦,交叠的衽也改成对襟,襦内着一件没有交领的、有些像我们今天T恤衫的圆领中衣,同时束腰也不再繁复,有的甚至没有束腰,与之对应的是宽松的、利于散热的下裙。后来,随着北方胡人影响的加重,游牧民族的绔褶被东晋所接受,南朝也流行起宽大的裙裤,而着裙裤的一般是梳着双鬟的少女,如《历代帝王图》中陈废帝身旁的少女。二。女子发型:1. 高髻、假髻:流行繁复的高髻与东汉接近,只是髻式更加繁复多样。如四起大髻、环髻、扁髻、堕马髻、飞天髻、灵蛇髻、螺髻、双环望仙髻。2. 垂髾:与东汉接近,魏晋喜“垂髾”,一般髻后一缕垂髾,称为“飞髾”,或两鬓各垂一缕,称为“分髾”。3. 步摇钗钿:与两汉不同的是,魏晋女子梳髻却很少戴帼,多以金叶片缀于花树的步摇或金银钿花,成双插于髻前两侧。4. 脑后垂发:挽髻后余发垂于背,或束起或打成花结。三。男服:1.不穿中衣、褒衣大袖魏晋男子流行服食丹药,药性上来全身燥热,皮肤敏感,所以魏晋的名士们多光身着宽大外衣,或者外衣内着一件类似今天吊带衫的奇特内衣,此衣式仅见于这一时代,款式参见《北齐校书图》。2.小冠、介帻魏晋男子审美的极端体现在与褒衣博带对应着小冠小帻。从汉画像石上多见将头均罩住的大冠,如进贤冠。而魏晋男子冠只着于发髻上;另外,东汉以来巾帻流行不衰,巾帻本衬于冠内,而此时无冠而帻已然成为外出之服。帻的体型也较小,不像东汉之帻有耳,此时无耳的介帻大为流行。3.绔褶(xi2)或许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中原男子在这一时代也开始流行上衣和裤装。绔、裤互称,此时的裤多宽大,而且因为宽大,多在膝盖处扎一带,小腿依然散开成喇叭状,这种裤成为缚裤。4.木屐这也是服饰文化为了南方湿热气候的一种改变,着高齿木屐逐渐成为名士之风。5. 女性化倾向俗语“乱世多妖孽”,此言不虚。原先放达的士族文化在南朝发展成为一种奇特的极端状态,走向娇弱柔媚的病态,比如男子流行熏衣剃面、施朱傅粉,服饰也学着女子袖袂飘拂、衣裾曳地,有的出行时还有专人于身后提挈长裾。社会上流行起“美男文化”,大约比今天的美男们有过之而无不及。
:比如唐时的坦领就不作为主要的复兴服饰 复原小组复原出来的许多服饰与现代审美相差太大 也不作为主要的复兴服饰 像杂裾这样的服饰 感觉影楼里有好多 杂裾只是兴盛一时而没能传承下来 所以也不作复兴吧? 毕竟杂裾在古代就早已自然消失 现在复原的话才是复原古装了。。

文章TAG:魏晋时期的时尚文化有哪些魏晋  魏晋时期  时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