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这是什么病

脚上起水泡属于水疱型的脚癣,表现为发生于脚底面的群集的小水疱,瘙痒明显。水疱位置较深,不易破裂,数天后干涸而出现脱皮。是由于真菌而感染引起的,也就是俗称脚气。引起原因脚气,是由于真菌感染并损坏脚部皮肤造成的。脚癣真菌为喜湿性的真菌,人的脚趾间最适合真菌生长和繁殖。脚癣真菌生命力极强,能在干旱的沙漠及冰冻的环境中处于休眠状态长期生存。在120度的高温条件下20分钟都不会死亡。真菌很难杀死。它的菌毛具有吸附作用,会紧紧吸勾在组织细胞上。其鞭毛是运动器官,所以真菌能运动。脚气的发病还与生活习惯有关。不良卫生习惯常使足癣发病率增高。有些人不注意足部清洁卫生和鞋袜的情况,为真菌提供了良好的孳生场所。有些人还喜欢用手抠摸脚趾,以至损伤了足部皮肤,使足癣蔓延。家庭中有人患足癣,如不给予适当的治疗,又去密切接触别人,会造成接触传染。足癣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常不消毒,健康人使用后也易感染【预防】1.要保持脚的清洁干燥,汗脚要治疗。勤换鞋袜,趾缝紧密的人可用草纸夹在中间,以吸水通气。鞋子要通气良好。2.不要用别人的拖鞋、浴巾、擦布等,不要在澡堂、游泳池旁的污水中行走。3.公用澡堂、游泳池要做到污水经常处理,用漂白粉或氯亚明消毒,要形成制度,以防相互传染脚气。4.防鞋柜传染脚气注意一:规范用药,用足疗程很多脚气的反复发作与患者不坚持用药有很大关系。这些患者往往一看到脚气的症状缓解了,就不再用药,等到脚气再次发作的时候,再用。这种见好就收的做法使得脚气很难得到治愈,长期的脚气将可能导致灰指甲甚至是丹毒等其他疾病。专家建议:“脚气真菌寄生在皮肤角质层中生长繁殖,需长期用药才能杀死它。皮肤的代谢周期为28天左右,用药时间一定要坚持四周以上,如果“见好就收”,真菌将很难被彻底杀死。”有些药物抗真菌持续时间短,需要一天多次用药,然而,这对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等部分人群来说就有些困难了。忘记涂药或工作时间出于隐私考虑等因素都会成为一天多次用药的“绊脚石”,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选择抗真菌药物的同时,最好选择一天一次的药物治疗,不仅可以避免一天多次用药的繁琐,而且有助于患者坚持用药。脚气注意二:灭真菌是治疗核心痒是脚气发病时的一个常见现象,这也导致很多脚气患者在选药时以止痒效果为主。殊不知,很多止痒型的脚气用药,都是单纯激素类药物。激素类药物虽能解除过敏性瘙痒,但所含激素却会成为真菌的“营养剂”,使真菌肆意繁殖。因此单纯激素类药物不仅治标不治本,而且会导致脚气真菌的繁殖和感染,从而越治越坏。专家建议,脚气患者选择药品的时候切忌单纯选择激素类药品。由于脚气是由真菌引起的,因此在选择治疗脚气药物时,一定要选择杀真菌药物治疗,杀真菌才是治疗脚气的核心。目前上市的杀真菌药物中,应尽量选择杀菌效果强、作用时间持久的杀真菌药物,如联苯苄唑(美克)等。联苯苄唑属于广谱抗真菌药物,杀菌力强,除有效抑制各种皮肤癣菌、酵母菌外,对霉菌、双相真菌均有抑制和杀灭作用。此外,联苯苄唑在皮肤表面的作用时间较长,一天涂抹一次即可,这对于很多上班族的年轻人就比较方便,也便于坚持治疗。注意三:预防从改变习惯开始脚气很“烦人”,防治脚气需要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据了解,接触真菌并不表示就会染病。自皮肤接触到入侵,真菌在皮肤上会停留长达12个小时,而在这段时期内,只需要用肥皂将皮肤清洗干净就可以预防真菌入侵了。预防脚气应保持足部清洁干净,尤其是夏天,脚部易出汗,应及时清洗并且尽量保持干燥;鞋袜要勤洗勤换,平时最好穿吸汗的棉袜。另外,剪指甲时不能剪得太深,不要穿过紧的鞋,特别是女性穿的高跟鞋,最易挤压指甲,引发脚气、甲沟炎等。家庭成员中,若有人患有脚气,应避免共用卫生用具。随着市场上美甲行业、足疗行业的兴起,脚气传播的机率也相应提高了,相关行业需要加强卫生条例的规范,从业人员需要提高职业素质,保持个人卫生,不要让脚气成为一种“时尚病”。

这是什么病

2,谁知道我兄弟得的什么病

学习压力过大引起的“强迫症”------------------------------------------------他们做事总是力求完美,他们工作或学习压力非常大——在去机场的路上,总觉得飞机票忘带了,然后反复检查自己的包;停好车回到办公室,总觉得车门没锁,然后再跑到车库去查看;上课时,总觉得手机在响,不断从书包中拿出手机来看…… 记者近日从沪上一些心理咨询机构和医院的心理门诊了解到,在所有前来求诊的患者中,强迫症或有强迫行为的患者占20%,其中白领占20%-25%,而大学生所占比例竟高达60%!部分教师竟也加入这支“队伍”!有些中度甚至重度的强迫症患者,觉得自己的病难以启齿,感觉十分痛苦。 1不“折腾”报表就会“憋得慌,很难受” “我觉得自己最近很忙,但不知道在忙些什么!工作效率很低!”34岁的陈燕(化名)对国家心理咨询师严正伟焦虑地说。 陈燕是沪上一家知名保险公司的区域主管,因为做事一丝不苟,赢得了下属的敬佩和尊重。但她最近却悄悄来到一家心理咨询事务所。 陈燕告诉心理咨询师严正伟,她总是担心助手的报表做得不好,虽然放手让他做,但最后自己总忍不住再检查一遍,而且检查一遍后还是不放心,会反复检查、核对好几遍。“这样折腾来折腾去,常常别人早就下班了,我却还在工作。”更让她担心的是,自己明明知道这种习惯非常不好,但却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果不这样“折腾”,会“憋得慌,很难受”;只有这样反复“折腾”,才会觉得“舒服了,好过了”。 “这可能是典型的强迫症状。”听了陈燕的话,严正伟心里有了答案,但没有点破。通过聊天,他发现了陈燕还有其他的强迫症状:每天上班停好车,回到办公室,总是担心车门没锁好,有时一天竟会去车库五六次查看自己的车门;她会反复锁自己的抽屉,生怕抽屉没有锁好;从家里出来之后,她总担心家门没关好,会跑回家去检查…… 这些症状更加证实了严正伟的判断,他委婉地向陈燕解释:很多人,特别是管理阶层人士,做事力求完美,有时表现过度,会出现强迫行为,但多数人能自我控制;但也有个别人无法控制自己,必须采取强迫行为来舒缓难受、焦虑的心理压力。他分析说,反复做一些事情,你也认为没有必要,内心也有挣扎,很痛苦,但还是会情不自禁地去做,像上瘾一样,完成后很满足,感觉一切都“通”了。 2全球3000万人患“完美强迫症” “因为强迫人格、强迫行为来心理咨询事务所咨询或治疗的,大多是职场白领,其中处于管理层的占相当的比例。”严正伟向记者介绍,近几年来,咨询强迫行为的人群逐年上升,在上海、北京、广州等竞争压力大的城市尤其多见,男女比例约为6:4.这些人的主要特征是苛求完美,对自己要求过分严格,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 瑞金医院临床心理科林国珍教授说,有些大学生在看书时,只翻到某一页,反复地看,就怕这一页的知识没吸收进去;进寝室时,一定要左脚进门;有些教师改试卷时,会反复核对答案,生怕批错了考卷。“一些和数字、符号等打交道的职业人群,也特别容易出现强迫症状,比如会计、银行职员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强迫症不仅是普通人的“专利”,一些名人也常常会有强迫行为。英格兰球星贝克汉姆不久前自曝患有强迫症,他对一切都要求完美或是井井有条。只要闲下来,他就会一遍遍地摆放家中的饮料、衣服和杂志等,直至达到自己心中完美的格局才会停止。据统计,全球有超过3000万人罹患这种“完美强迫症”,其中有不少像贝克汉姆那样的成功人士。 3有强迫症状不一定就是强迫症“别轻易给别人贴上强迫症的标签!”这是林国珍和严正伟共同的观点。出现强迫症状不一定就是强迫症,后者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科疾病,患者大多是中青年,在人群中的终身患病率约为1%-2%,75%的患者在30岁前发病。带有强迫症状的正常人与强迫症患者的差别就在于,强迫症状的严重度(强迫症状出现的频度、强度和持续时间),以及由此引起的心理冲突的程度。 严正伟分析说,童年潜意识的影响似乎十分重要。他给记者举了两个例子。一位男性管理人员有完美强迫症状。这位先生小时候长得帅,人见人爱,是在一片表扬声中长大的。有一次在幼儿园,和小朋友做游戏时他弄得灰头土脸,老师看见后,呵斥他:“你怎么弄成这样!”从此,他内心常常暗示自己,什么事情都要做到完美,不能让别人责怪。 另外一个例子来自陈燕。她的母亲是个完美主义者,并将这种“完美情结”从小灌输给她,处处暗示她做事要完美。陈燕在读大学时,由于没有压力,行为正常。担任管理人员后,各方面的压力诱发了她的强迫行为。 “从遗传的角度说,父母双方有强迫症,子女的发病率在7%-8%左右。”林国珍说,此外,一些器质性因素比如癫痫、小时候摔过跤等等,也可能会导致强迫症的发生。 4强迫症是“怪病”还是“时尚病”? “我每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手。每次洗手,不知要用多少时间,但十几分钟肯定是有的。每次洗完还想洗,洗完以后一定要拿酒精棉球再消毒一遍,总觉得手上的细菌洗不掉。特别是在和别人握过手或者摸过钱、去过卫生间之后。冬天手都洗得发白了,但就是控制不了,还是要洗,有时我心里也很痛苦,也不敢让别人知道,我就是无法控制它。” 高小姐找严正伟咨询强迫症时,希望严正伟能帮她一下。和高小姐一样,大多数患有强迫症的人都在默默忍受这一病痛,因为他们觉得这太难堪了,不好意思寻找帮助,总觉得自己患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怪病”。 由于在有强迫行为的人群中,追求完美的高管和大学生相对较多,不少专家形容这为“时尚病”。 有些专家认为,电视、电脑、手机、互联网等各种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和传播手段给人们带来方便,也给职场人士带来新的困扰,他们容易出现焦躁、恐慌,甚至头晕、胸闷等症状。专家指出,记者、广告员、业务员等长期在信息的“风口浪尖”上过活的人,尤其容易患“信息焦虑症”“网络综合征”“手机强迫症”,这些“时尚病”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代价。 焦点关注如何自我减轻强迫症状对那些有强迫行为的人,严正伟和林国珍提供了几种自我减轻症状的方法。 「心理暗示」 比如怀疑车门没锁好,在第一次锁好车门后,站在车子旁,心里反复告诫自己:“我已经锁好车门了,现在转身离开,没事!”如此这样反复念叨几遍,并坚持这样做下去。 「纸条提醒」 在办公桌醒目位置贴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已经做得很棒了!很好了!”提醒自己不要事事太过追求完美。 「自我统计」 做一个统计表格,查看自己一天下来,在哪些方面会重复强迫行为,记录重复的次数。并给自己设立目标,要求自己逐渐减少强迫次数。 严正伟特别强调,以上3种方式针对症状较轻的人群,必须综合起来实行,效果才会比较好。

谁知道我兄弟得的什么病

3,都市白领留神信息焦虑症

电视、电话、电脑、电子邮件、手机、互联网、MSN、QQ等等各种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和传播手段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方便,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新的困扰。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当其中一些信息忽然在我们身边消失,心里开始觉得焦躁、恐慌,甚至身体出现头晕、胸闷等症状。这种现象在心理学界已经有了一个专有名词:信息焦虑症。 在某外企工作的王小姐近日外出休假,手机却不慎摔坏了,一种不安的情绪便开始困扰着她:客户资料失去了去哪里找回来?误了工作怎么办?老板联络不到她会不会很生气?越想越急,还没等到假期结束,王小姐就迫不及待地从度假村出来马上买了个新手机,并挨个找客户电话,和每一个人联系上。 从事新闻工作的刘先生也出现过类似困扰,每天上午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在机器启动的当儿匆匆刷牙、洗脸、吃早点,当获得新闻线索后开始寻找相关资料、和编辑沟通、写稿。每天晚上睡觉前,刘先生总觉得自己的脑袋中装了太多信息,有时候真想狂吐一番,把那些垃圾信息吐出来,这种情况有时会令他感觉头晕、胸闷、急躁。 从事咨询行业的秦经理每天都要浏览大量网页了解信息,然后接触不同客户谈论种种合作事宜,见面、手机、电话、电子邮件等从不停歇,不仅如此,在面对客户时还必须打起一百分精神笑脸面对。而等到夜晚回家,老秦发现自己瘫倒就睡,根本没有精力再和妻子女儿多沟通生活,有时候下班回来老秦觉得自己的脑子空荡荡的,甚至发狠辞职不干,可当新工作日开始,老秦还是不得不再继续同样的工作。 医学博士李先生认为,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焦虑症是一种时尚病。而得病者多为这些学历高、工作压力大的白领。很多人认为,自己平素就在信息的风口浪尖上过活,随时更新最新信息加以消化利用,是他们工作必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信息轰炸超过承受力 李博士说,白领们这种不断强迫自己更新知识信息储备的方式,往往使人脑的存贮仓库难以适应,当新信息进入,已经装纳大量信息的脑子往往来不及腾挪出足够空间再接纳新信息,或者不适应新信息的来临。 专家说,当外界信息的输入大脑,人体大脑就有高级中枢去综合、分析和判断,并进行一番信息加工。人如果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繁杂信息后,来不及分解消化,超出机体的承受力,由此便会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强迫和紧张。这种情绪非常接近精神病学中的焦虑症状,所以,这种因工作信息接触过多引起症状的情况被一些人称为信息焦虑症。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城市人口中大约5%的人会得焦虑症。从职业来讲,记者、广告员、网络从业人员等长时间从事心理处于紧张工作状态的人是信息焦虑症的高发人群。一些被人们称为网络综合征、手机强迫症等时代感很强的精神问题,实际上都是过量信息作用于人的一种焦虑心理反应,也是信息焦虑症的表现。 光信息休克不能治本 离开信息源进行隔离,被称为是这种焦虑症的休克疗法,比如休假等。但秦经理经过尝试觉得,这种杜绝信息接触的方法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可能会加重病情。因为大量的信息不会因为自己的休克而停止,而这些信息资源对于工作来说,其重要性相当于空气和水一样。秦先生觉得,在信息休克的同时,有时候自己的精神也一样进入休克状态,只是觉得焦虑和恐慌,根本无法得到真正休息和调节。而一些心理学专家也认为,如果想摆脱大量信息对人的折磨,主要还要自己注意身心综合调整。 一些过来者认为,有计划有规律对自己对身边信息充分理解,并有节制地消化新的知识和信息,从而进行归纳与分类,加以记忆,要比一味避开信息进行休克有效得多;而另一方面,生活工作都注意紧张与松弛的交替,不使大脑陷入过于疲劳状态,都对于防止及改善信息焦虑症有很大的帮助。 记者了解到,就目前医学界情况看,信息焦虑症由于表现与精神病学上的焦虑症状相似,所以其确诊和医治也以传统的医治焦虑症方法为主,除身体机能发生不适的病人需要药物治疗外,更多的是以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为主。 病症轻重分级 信息焦虑症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疾病,但由于近年来发病率增高,越来越多人加大对其关注,而有关研究者也按照其症状轻重把疾病分为四级: 一级:信息焦虑。在没有信息输入的时间或地点,他们会对着周围的一个墙壁、一张纸,甚至自己的手掌心发呆,没准这时候他们正在思考某个游戏的复杂步骤。这时候患者表现为交际能力减弱,脉搏升高,面部肌肉呈红涨状态等。 二级:信息恐惧。有的患者在持续24小时以上没有接受信息的情况下,出现一种恐慌状态。这时患者往往竖起耳朵,处于戒备状态,手机上突然闪出的一格讯号、一个八卦新闻,都会让他感觉到被信息刺激的感觉,此时他的情绪很容易发生剧烈变化。 三级:信息抑郁。当没有得到相应的信息刺激,或者他对所获得的信息质量感到失望,患者有时候希望有更大剂量的刺激。如果缺少这种信息来源,患者会表现出情绪上的激烈对抗,变得郁郁寡欢,由于生活规律的紊乱,还会出现腹泻等肠胃问题。这时,患者容易自我隔离。 四级:信息躁狂。每天接到几十个乃至上百个电话和信息,让患者潜意识有一种英雄心态,觉得周围人谁都不是他的对手,他对人还有点过于傲慢,而这种自我意识很容易在现实世界中触礁。导致他忽而出现怀才不遇的悲哀、忽然因为自己的英雄情节兴致勃勃、忽而出现失败后灰暗至极的感觉。 三个建议做好自我调节 医学专家认为,短期的焦虑如同伤风感冒一样正常,对身心、生活、工作没有什么大的妨碍,而长期的焦虑,可能使人面容憔悴,体重下降,甚至诱发疾病,以下是专家对信息焦虑者提供的三点自我调节的建议。 第一:养成看报习惯。虽然网络能够较快获得大量信息,但是筛选这些海量信息以得出真正需要的资源,需要一个过程,但有人可能存在投篮心理,无论什么信息都看并统统兜进脑海。所以一旦失去信息来源觉得很不适应。传统的报刊可能可以避免这个问题,通过报纸编辑的筛选,阅读可能省心很多,而且还可以看到相关报道的深度分析与评论。 第二、培养多方面的爱好。信息焦虑者也可能往往是过分依赖信息工具且工作认真的人。他们之所以依恋在互联网等信息来源,是因为他们从中感觉到一些虚幻的快乐,所以如果培养一个别的兴趣爱好,如听音乐、玩乐器等,都可能会转移自己这种过分的信息依赖。 第三、归类和放弃。把信息进行良好归类,及时放弃那些自己并不必需的信息,有利于大脑清理。此外,无论是下班还是休假,当自己处于休息状态,应该注意调节并尽量彻底放松自己身心,告诉自己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以此注意自己的身心定期保养。 自测 信息焦虑症,你有没有 以下是信息焦虑症常见的症状,对照一下,看看你有几条: 1、一个小时要检查五遍以上手机,哪怕去深山老林度假也一样。当发现没有人来电或来短信是,有很深的失落感。 2、每天登录N遍电子邮箱,反复检查邮件。 3、当因为某种原因不能上网时,整个人极度焦虑难受,恨不得变成超人,飞到外太空去接受网络的超强吸引。 4、下意识地登录无聊网站搜索无聊图片,搞得鼻血喷张也乐此不疲,喜欢享受这类肤浅的快感。 5、总是怕自己跟不上潮流,会花大量的时间去搜集一些新近流行的事情。当别人问到某个信息自己不知道时,情绪一下子就跌到谷底。 6、喜欢信息胜过真实的生活以及人际交往。常有一种万物皆醒我独醉的飘然世外的感觉。 7、最喜欢在BBS上跟贴,以及同人讨论无聊的八卦新闻。如果网上没有新的好玩信息出现,人就呈抑郁状,半天提不起精神。 8、一天十来个小时地挂在MSN或QQ上,可以同时跟N个人聊天,闲下来一点点都会急得没法。 9、喜欢被信息淹没的感觉,玩电脑游戏的时候会有一种强烈的满足感,不断延长游戏时间。但现实生活中有时会觉得自己一团糟。 10、经常容易一会儿自我贬低,一会儿自我吹嘘。处世比较极端,不容易妥协。

都市白领留神信息焦虑症


文章TAG:什么叫时尚病什么  时尚  这是什么  
下一篇